吴智惠

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泸州市第七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中医医院等级医院评审专家,泸州市干部保健、公共卫生专家。行医宗旨:传承国医精粹,守护百姓安康。服务理念:以仁心施仁术,以精诚护健康。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床经验,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有独特的见解,尤其擅长肺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持或主研科研项目10项,其中省级项目4项;发表论文近20篇。

吴智惠
流派渊源 学术思想 经验总结 经验方 成才要素 养生之道 典型医案
四川省名中医吴智惠教授学术思想经验总结
来源:泸州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4-11-18 21:27:50

本人有幸于2021-2024年跟随吴智惠教授学习,三年来,我严格遵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要求以及老师制定的学习计划,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按照学习计划的要求,通过继承工作,以跟师实践、培养专业技能为主,做到了传授与自学、实践与理论、继承与整理相结合,通过继承、整理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使自己的诊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吴老师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她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现总结吾师学术思想如下:

一、吴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吴老1987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分配到泸州市中医医院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凭着对中医的热爱,在工作中不断反复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学习《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及其它经内著作的学习,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学术思想及理论基础。吴智惠教授勤求古训,集众家之长,对《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及《温病条辨》等古代中医经典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尤其对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近代的张锡纯等大家尤为推崇,形成了在诊治疾病中的基本学术观点,吴老在诊治疾病时,重视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历来是中医临床的精髓、核心,求本主要指的是治疗要直中病机。吴智惠师从肖正安、熊梦周、王再谟等名医,吾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善于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出发,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针对内科疾病的诊治与防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多方面,多角度潜心研究,取得不错的成绩。中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辨证论治,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机,为用药提供依据。治病求本的过程 就 是 辨 证 论 治 的 过 程,通 过 对 临 床 症 状 的 分 析,归纳、总结、推断,明辨病机性质。只有抓住病机,才能抓住病变的实质,治病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直中病所。

二、吴教授学术思想

1、总体思想

吴老非常重视人体体质因素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因人而异”作为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的不同,辨证论治随以机动,因人而异。吴老亦十分重视中医外治法的研究,系统的研究总结了药膳罗汉膏治疗咳嗽,冬病夏治疗法、针灸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倡导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法相结合,形成系统的中医综合疗法研究体系,在中医药理论发展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吴老师提出肺鼻同治原则,针对疫情后时代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疾病具有良好疗效;应用“和法”治疗肺癌不同时期的常见症状,标本兼治,注重整体观,扶正祛邪,让肿瘤患者取得长久疗效。

吴教授根据30余年治疗肺胀的经验,摸索制定规范化的肺胀缓解期综合治疗方案。其中包含完善的中医辨证施治的中药、针刺、天灸、身体锻炼等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的特点。并重点研究了冬病夏治在肺胀缓解期中的治疗作用,强调了冬病夏治对于肺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愈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的肺胀缓解期防治体系,系统、客观地论证其在肺胀缓解期治疗中可能具有的疗效优势,对于提高肺胀缓解期治疗的整体水平,确立其在肺胀缓解期诊治中的优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吴教授的养生思想

吴教授认为,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养生长寿的前提,防止疾病发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也是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从而把防病与养生长寿统一起来,创立养生学中的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其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顺应自然,法于阴阳

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随着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也有相应的节律变化与之适应。只有按照自然界春温春生,夏热夏长,长夏湿、长夏化,秋凉秋收,冬寒冬藏的规律养生,才能祛病延年,历代养生家均把顺应自然作为防病保健的重要措施。人类若能顺应自然界的环境变化,注意适应四季的摄生方法及每日昼夜晨昏的调养,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则疾病不生,益寿延年。

(2)形神合一,精神调摄

医学强调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形神相因”说,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进人体健康与延年益寿,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使人致病。《素问·八正神明论》:“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气血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说明养神必须首先养形,同时,养形也必须注意养神。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正常的情志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说明情志异常则损伤人体阴阳与脏腑,产生各种病证。《内经》将情志生害概括为气机的逆乱,《素问·举痛论》指出七情所伤则产生“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等病理变化,而致百    病丛生。五志过激还可直接伤及脏腑,《内经》反复强调“和喜怒”是“智者之养生”之道。所以,中医学对于情志活动,一再强调节制,即主张静,反对太过。《内经》还首次从医学角度提出了静神以摄生防病的思想。中医学认为,排除私欲杂念,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高尚的涵养,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

(3)注重内因,补脾益肾

中医学认为,养生的根本问题在于充实人体的正气,即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真气本源于先天,但也需要自然界之清气以及后天水谷之气的充养,才能生生不息。养生学说尤其重视肾气的保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详细论述了肾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现代许多研究都表明,肾虚与衰老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其次要重视脾胃的保养,也是养生学说的重要内容。由于老年人先天肾气已衰,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微来补养。若脾胃不健,后天生化无源,则更易折年损寿。因此,无论肾气、脾胃之气,都是从顾护人体正气出发,从而提高机体自我调节的机能和抗病能力,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注重锻炼,勤于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素问·上古天真论》重点提出了“和于术数”以养生的重要意义。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其中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华佗进一步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动,病不得生……”所以,中医学虽然重视运动,但也反对过劳,强调适度,并且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5)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食物是供给人体营养的来源,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食饮有节”,维护脾胃化源,是重要的养生方法。 起居有常,就是指生活要有规律。自然界的气候环境,在四季与昼夜之间都是在变化的。人体气血运行、盛衰及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与应之相适应。《寿亲养老新书》:“行处坐卧,晏处居处,皆须巧立制度。”强调了作息制度的重要性。

(6)延年益寿方药的合理应用

中医学除用上述养生方法来强调强身防病、延年益寿外,还辅以药物调养。因老年人体衰者居多,有的人在青壮年时不重视摄生养性,进入老年又不讲究养生之道,都应借助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但依靠药物毕竟是被动的、消极的,主要还是靠自身的锻炼和摄养,药物仅起辅助作用而已。

3、药膳治疗咳嗽

吴老师根据治疗咳嗽的经验,摸索出药膳罗汉膏治疗肺热型咳嗽的方法。改变了以往治疗咳嗽疾病纯为药物的治疗方法,罗汉膏有很好的药用作用和保健作用,不同于以往单独的药物使用有比较高的针对性,纯药物治疗疾病必须由医师针对具体病情具体用药,风险性较高,药食两用型材料由于自身的性质,保健作用较强,覆盖面积大,安全性很高。我国咳嗽病人逐渐增多,尤其是小儿病人数量也在剧增,目前治疗咳嗽的西药多为消炎药、止咳药,西药有耐药性逐渐升高、副作用大的缺点,中药对于肺热型咳嗽多为清热药,清热药多为苦寒之性,现在人们特别是小儿病人逐渐有嫌苦怕药之弊,故中药难以广泛运用,而罗汉膏成分多为辛、甘、酸之品,且有蜂蜜、鳖甲胶甘甜之物调和诸药,使整膏呈甘酸之味,制成了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病人特别是小儿病人无抗拒性,可推广性非常高。

药食同源、医养同理,将药理和食理进行合理调配,使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来达到治病、保健、益寿的效果,是中国传统养生的特点之一。“罗汉膏”是吴老师根据多年经验提炼的经典药膳,具有滋阴润肺、清热止咳等作用,在临床中运用极为广泛。罗汉膏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制药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口感好,取材方便,有着非常大的治疗保健作用。我们要对其加以发掘、研究,还将通过筛选适宜病种,设计使用流程,使罗汉膏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地应用于临床,这也是在实现我们师承组对老师药膳疗法予以传承与光大的目标,目前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雾霾天气越来越重,人们咳嗽类疾病数量逐年升高,药膳疗法发挥中医药膳简、便、廉、效的特点,安全性高、可推广性强、应用前景广,对于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益,继承、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有深远的意义。

4、肺与鼻同治

吴老师在临床诊治中常常肺鼻同治,应用肺开窍于鼻奠定肺鼻同治的理论基础,肺与鼻生理上息息相关,病理上亦相互关联。鼻病多源于肺,肺病又可因于鼻。当肺气失常,不能宣发肃降而上逆;或肺气虚弱、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鼻窍易感外邪;或肺虚津少,鼻窍失养,均可致鼻病。而诸多鼻病日久,亦可导致肺疾,如鼻勋、鼻渊等证久病不愈,可见咳嗽、哮喘等症。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此即提出了肺虚鼻病。

《诸病源候论》谓:“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聪。”《脉因证治》亦说:“鼻为肺之窍,同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热,寒邪伤于皮毛,气不利而壅塞。热壅清通,气不宣通。”阐述了肺实鼻病。《严氏济生方·鼻门》说:“夫鼻者,肺之侯……其为病也,为衄、为痈、为息肉、为疮疡、为清涕、为窒塞不通、为浊脓,或不闻香臭,此皆肺脏不调,邪气蕴积于鼻,清道壅塞而然也。”《医学摘粹》:“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说明了鼻病多由于肺病的关系。鼻病及肺者,如《辨证录·咳嗽门》:“夫肺窍通于鼻,肺受风寒之邪,而鼻窍不通者,阻隔肺金之气也。”朱丹溪:“酒糟鼻乃血热入肺,鼻息肉,乃肺气盛。”提示肺与鼻病的关系。

吴师在门诊临床中常常应用肺鼻同治方法治疗风热犯肺及风寒入里化热所致的咳嗽、喷嚏鼻涕症状,慢性咳嗽病之鼻后滴漏,常常获得良好疗效。

4、“和”法治疗肺癌

吴老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亏虚的关系密不可分,她指出:中医基本理论《素问 ·刺法论》早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恶性肿瘤的 发生与正气不足、阴阳失调、饮食及情志不畅等多因素密切相关。正气亏虚是癌症发生的前提条件。中医所讲的“正气”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对 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抵抗能力。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上,正气具有抗癌、固癌的双重功效, 一旦癌毒产生,正气即表现出其抗癌的本能,发挥抗癌能力,正气还能固摄癌毒、抑制癌毒扩散。正气亏虚,则血运无力,瘀滞内生;正气

气亏虚,津液不布,则痰浊内生;瘀痰互结,则积聚成块,发为癌症。正气 不足,还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丧失识别杀伤癌细胞的能力,癌细 胞逃逸被杀伤从而形成癌瘤。癌瘤形成后,不可避免地会大量消耗人体的正气,使机体正气不足加剧,癌症的恶性进展更进一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针对邪气尚结而正气已虚的病理情况,则当以祛邪与扶正并重立法组方,以期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之目的。仲景之“和法”,即属于融祛邪与扶正于一方的治疗法则。成无己、程钟龄将仲景小柴胡汤既非归“汗剂”又非归“下剂”而归属“和解表里之剂”。清代医家王晋三《绛雪园古方选注》把仲景诸方分为和、寒、温、汗、吐、下六剂,其中列为和剂者包括桂枝类、柴胡类等仲景经方44首,将仲景小柴胡汤,四逆散,半夏、生姜等诸泻心汤分别作为和法代表方。

吾师在诊治肺癌过程中,中西医合并,在西医精准诊治情况下,辅以中药扶正祛邪,对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后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病患,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肺癌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易外感邪气而出现少阳不解,胸胁满闷,吾师常用小柴胡汤加减和解;对久病气滞血瘀,肝脾两虚之胸胁疼痛、情志不畅,吾师常使用逍遥散、四逆汤等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吴老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善于从“体质辨识”、“治未病—防治结合”“中医综合疗法”出发,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内服与中医外治相结合的多方面,多角度潜心研究,有着较高的学术造诣。吴老非常重视人体体质因素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因人而异”作为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吴老亦十分重视中医外治法的研究,系统的研究总结了药膳罗汉膏治疗咳嗽,冬病夏治疗法、针灸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倡导中药内服与中医外治法相结合,形成系统的中医综合疗法研究体系,在中医药理论发展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我作为四川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笔者有幸跟师吴智惠教授临诊学习,受益匪浅,吴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三十余年,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值得我辈继承学习,并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